「祭典」,為原住民族群相當重要的一項活動.
近年來,政府開始協助推廣『聯合豐年祭』(現改名為文化節),讓許多居住在都會區的原住民.也能到現居縣市參與聯合豐年祭,同時,也開放非原住民族群前往參加,同時也進駐擺攤及活動演出.
數年來,也有不少漢人或外國人前往共襄盛舉,然而『祭典觀光化』,原住民族群是否支持這樣的現象發生?
我們調查了15-25歲的年輕族群,關於祭典觀光化的想法,以下為民調顯示的結果.
你知道傳統祭儀與文化節不同之處嗎?
文化節是一種「體驗」不同文化的活動,而「原住民族文化節」則會開放一般民眾參與,讓不同族群皆能感受到原住民的熱情與慶典氛圍。
但事實上,部分原住民族的傳統部落祭典是不開放給民眾參與的,也會相較「原住民族文化節」嚴肅許多,時長更是文化節的好幾倍;祭典對於原住民來說就相當神聖,政府也為原住民族群設置「祭典日」(公告於原住民族委員會官網),讓身在都市工作、上學的原住民族可以回到部落參與祭典。
一年一度的原住民族文化節
由台中市原住民族委員會(以下簡稱原民會)主辦的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節「原藝舞動,原味台中」10月17日於台中市農田水利會廣場登場後,活動的「觀光化」取向及更名等問題,引發了不少討論。
台灣原住民16族
阿美族
卑南族
賽德克族
邵族
泰雅族
魯凱族
撒奇萊雅族
雅美族(達悟族)
噶瑪蘭族
排灣族
鄒族
拉阿魯哇族
賽夏族
布農族
今年主祭族
卡那卡那富族
太魯閣族
原民會主委林益陸表示,原則上主祭族會讓16族輪流擔任,並沒有硬性規定,但通常會以台中在地的族群優先,如:泰雅、阿美、排灣族等。
文化節的開場由今年的主祭族—賽夏族主持祈福儀式,不論男女、老少,所有族人皆會換上各自的族服,手拉手、圍成圈,以「大會舞」將現場染上熱情與歡樂,更展現了原住民族文化的力與美。
緊接著,長達六小時、由台中市24個原住民團體一同參與的原住民族展演活動,以「原住民族文化傳承」作為主題,透過傳統樂器及真人族語演唱,搭配原住民族音樂、古 調,演繹原住民族的生活祭儀、神話故事,豐富的呈現出文化特色及創意。
原民會更在活動現場規劃了「原民市集」,擺設原住民族手工藝品、農特產品、美食等展售攤位,藉此讓不同族群貼近原住民族的部落生活及美食,也讓都市地區的原住民族們感受到原鄉部落的氛圍。
「情人袋」又稱「檳榔袋」,為阿美族女性給中意男子的定情之物,只要心上人願意接受她的情人袋,就代表這對情侶有機會進一步結為連理。
現場設有創作DIY體驗區,讓民眾透過手作認識原住民族的手工藝文化。
政府的介入能成功協助原住民族群推廣文化?
近年來,政府舉辦年度的原住民族「聯合祭典」、「聯合歲時祭儀」等活動,主要目的在於保存、傳承原住民族祭儀文化,也讓來到都市的原住民族凝聚彼此的向心力、強化族群認同,更促進不同族群間的融合,原住民美食、手工藝等攤位的設立也能增加其收入。
然而,原住民族群眾多、富多元性,無法於「聯合祭典」中完整呈現,故政府舉辦聯合祭典、豐年祭,是否有忽視各族群特色及自主性之虞?或是否因此忽略了文化的深度交流,使政府的主要目的—「文化傳承」無法達成?
對此,台中市原民會主委林益陸說明,不少原住民族皆認為文化節是一個能夠與同族群、家人相聚的活動,除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,也讓他們有了將自身文化帶給新世代的機會。
部分原住民也認為,民眾可以透過聯合豐年祭認識原住民族群,但較難在其中凸顯各族特色。
文化深度交流?
族群特色與自主性?
文化傳承?
聯合祭典、聯合歲時祭儀
傳承與保存
祭儀文化
凝聚
原住民族向心力
強化
族群認同
促進
不同族群的融合
Brian Liu
3個小時
Sally和其他6,850人
最近有朋友詢問我,原住民族群的祭典,是否會因為部落而有所差異?
以我們部落來舉例,我們的服裝上衣是以自己階級的服裝來著裝,或重要節日時,上衣就以白色傳統服裝為主。
我們部落豐年祭通常最後一天是「部落情人之夜」,比我們年長的青年之母會把女生牽到男生旁邊。
歡迎原住民族的朋友們,在底下跟我一起分享你們的想法或故事吧!
會,服裝上也會有差異,像在霧台鄉的魯凱族豐年祭服飾有黑有紅也有白色,但在台東達魯瑪克的魯凱族卻是清一色都是紅色。
顯示更多留言
我是拉阿魯哇族的,我們祭典上都一樣,不會因為地域的差異而不一樣。
對,祭典的模式、歌曲、舞蹈在各個部落一定有所差異,即便語言、歌曲相同,但各部落還是有自己的歌詞及舞蹈。
頭飾戴法不論是同族群、不同地區或部落皆有差異,包含祭典也略有差異。
這個一定會有差異的,有些部落想要自己辦祭典,而有些部落選擇聯合舉辦祭典。
會,如魯凱族因分布在屏東和台東,而附近也有其他的原住民族,可能會在長期的相處、交流下產生同化,進而導致每個魯凱族部落的祭典模式皆有些許不同。
當然有差,簡單來說不同生活環境、民族、生活習慣皆有不同的祭祀、慶祝方式或者禁忌也各有不同。
留言.....
面對文化節與傳統祭儀的衝突專家學者怎麼看?
馬紹‧阿紀-新竹尖石鄉 泰雅族
經歷:公共電視台-原住民新聞雜誌製作人
公廣集團原住民族電視台台長
台北市政府原民會-市政顧問
世新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-主任
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-專任助理教授
新事社會服務中心Rerum Novarum Center 委員
光啟社-社長
聯合祭典能讓在外工作、念書而無法在表定的祭典日,回到原鄉部落的族人們有一個相聚、同歡的活動。
相較於傳統祭典文化的傳承,聯合祭典的目的主要在於凝聚原住民族群的向心力、聯絡都市原住民族情感,且讓都會地區的民眾共同感受的活動,像是「嘉年華式」的觀光慶典。
不過這樣的聯合祭典,還是有傳承的功用。舉例來說,有些都市的原住民族,土地可能消失或遷村了,藉由聯合祭典,可以安慰其思念家鄉、文化的心情;亦或是從小在都市出生長大的原住民族小孩,也能透過聯合祭典,看見原住民族文化被呈現出來。
邵祖威-漢人
經歷: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
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-助理教授
若推動部落觀光,外來的文化勢必會進到部落,觀光客可能帶來髒亂,亦或是打擾他們平時的生活習慣,讓他們的日常生活成為「被看」的情況。
而以漢人的角度來看,為了讓原住民族文化繼續保存、傳承下去,勢必需要向外推廣,讓觀光客進到部落認識深度的文化內涵,也可能得為此放棄部分的生活,但政府也應保護、尊重原有的文化、生活,盡可能不受其擾,透過雙方的溝通、協調,才可能取得雙贏的局面。
政府除了是原住民族跟一般民眾間的潤滑劑,也是推手。政府若不去推動原住民文化,漢人等其他族群不見得會主動去了解,所以透過政府的推廣,可以提升一般人民了解原住民族的機會,不過在互相了解的同時,是否對原有的文化內涵產生影響,就需要考驗政府的智慧了。
部分原住民族希望文化節能增添「富教育意義的活動」
參與聯合祭典、文化節的原住民族群眾多,易造成外界混淆,若是能增加導覽志工,針對服裝、美食或手工藝等方面深度介紹,就能讓其他族群的人深入了解原住民族文化,進一步促進交流與傳承。
台中市原住民婦女會
常務理事黃國花
聯合祭典過於商業、觀光化,反而忽略了「推廣文化」的性質,政府應謹慎整合並把關,認清主與輔之間的比重。
而現有的模式並無法讓遊客吸收到文化層面的資訊,若專設擺放原住民16族書面資料的攤位,並增加導覽、宣傳,就能提升教育意義的比重。
阿美族李老師
文化節DIY體驗區
由於原住民族群、部落眾多,這方面很難統一,故現在多是鼓勵各原住民族社團去做自己部落的文創,也會在部落大學中推動文化活動,如:皮雕、傳統服飾,供大家學習。
林益陸
台中市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